欢迎您来【葫芦岛人才网_www.hldjob.com】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其他频道 > 最新资讯 > 一高中全力打造滨城的“清华园”
一高中全力打造滨城的“清华园”
作者: 时间:2011/11/21 阅读:1472次

  这是一组让滨城百姓津津乐道的数字——


  2011年高考,市第一高级中学书写了新的校史:全市理科前10名,一高中占9人,学生刘瑞丰以691分夺得全市理科状元;全市文科前10名(11人),一高中占9人,学生张涵以630分夺得全市文科状元;全市600分以上304人,市一高中占151人;全校二本上线人数1005人,一本上线人数631人;全市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6人,全部为一高中学生。这是一连串让一高中人永远铭记的历史突破——


  二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1000人大关;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600人大关;占全市文理科前10名的份额有前所未有的突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高考综合排名居稳全省483所高中第10位。


  众所周知,创建于1948年的市一高中,是辽宁省首批重点中学、首批模范学校、首批示范性高中、首批课改样本校,是滨城的“清华园”。名校创辉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真的只是顺理成章吗?


  1093人参加高考,二本上线1005人,一本上线631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比率?全市理科前10名占9人;全市文科前10名(11人)占9人,这又是什么样的比率?


  还有,我们还必须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此前市一高中的招生对象也只限连山、龙港、南票三地的初中毕业生,而且每年的择校生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那么,是什么让市一高中能够取得如此辉煌业绩?“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也许,我们能够从这首市一高中人喜欢吟诵的冰心的小诗中,找到答案。


  治校治教:追求一流管理


  “要想成就一所可持续发展的好学校,必须有好的管理,好的制度。”获得2011年辽宁省华育十佳中小学校长的市一高中校长王忠强认为,建立一流的管理机制是建设一所好学校的根本。


  为了寻找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热情的好的管理模式和好的管理方案,市一高中领导班子参考了各类教育书籍,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校情,修改制定了管理章制20余项。


  “目前,最被教职员工推崇、也是在治校治教中最成功的制度要数‘三个三’。”在市一高中,当记者随机向部分教师问起学校的管理工作时,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何为“三个三”?即“三个例会制度”、“三支德育工作线”和“三项教学管理反馈”。三个例会制度,包括校务委员月例会制度、教研组长月例会制度和班主任月例会制度。“三个层次的月例会,保证了各项工作及时反馈和调整,做到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王忠强进一步阐述。


  三支德育工作线,一支是主管校长、年部主任、班主任组成的德育目标实施团队;一支是主管校长、政教主任、政教干事组成的德育工作监控团队;还有一支是学校、社区和家庭组成的全方位大德育工作团队。“三支德育工作线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全天候的工作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无漏洞和实效性。”三项教学管理反馈,即日三课,周三制、月三查。也就是,每天查教师备课、上课和学生听课状态;每周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制、说课中心发言制、教案学案统一制;每月进行集体备课教案、听课笔记和作业批改、辅导等检查。“这些针对教学主要环节的及时检查比期末算总账更能发挥管理功能,使教学常规逐步成为每位教师自觉的行为,使学校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化。”


  管理到位则事半功倍。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不仅管束着一高人,更激励着一高人。市一高中党委书记、副校长谢文海欣慰地说,现在,一高人“积极存在,追求卓越”的精神空前高涨,“严谨求是,敬业爱生”的精神空前高涨。“今年高考,市一高中能取得如此佳绩,科学管理功不可没。没有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改进并完善的科学管理,就没有市一高中的今日辉煌。”


  队伍建设:培养一流师资


  一个学校的地位和价值,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源于学校的师资水平。


  探究市一高中2011年高考的辉煌,离不开对市一高中师资水平的“研究”。


  市一高中拥有一支怎样的师资队伍?


  目前,市一高中有教职员工215人,专任教师195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22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7人,东三省各学科“十佳”教师7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5人,市以上骨干教师34人,国家奥林匹克数学教练员5人;有近百名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类教育教学大赛中获得大奖;更有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国家模范教师、国家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师德标兵16人;有36人受到省政府、省教育行政部门表彰。


  这样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的教师队伍,是“与生俱来”的吗?是当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个人走进市一高中时,就已经具备了这些素质和本领了吗?


  不,不是。“我们是在一高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


  怎么培养?“实施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实施方案》等十项制度,配套激励措施;师徒结队,徒弟天天听师傅上课,得师傅原汁原味真传;开展各级教学竞赛、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与省各重点高中交流精品课,给教师提供无时不有的练兵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请进来走出去,见世面开眼界;每周四集体备课,新老教师资源共享;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实行青年教师专业知识考试制度,考核不合格的,停止教学。”


  化学组的朱立群、数学组的高相华、语文组的马玉琢、英语组的于立群等青年教师,提起学校的培养与打造,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说,因为他们有切身的感受,因为他们正是受益于此才从学科新人成为学科骨干。


  名师出高徒。只有有了一流的师资,才能带出一大批一流的徒弟。


  培养目标:大众教育成功,英才脱颖而出


  2011年高考,是市一高中大众教育的成功。1093人参加高考,1005人二本上线;


  2011年高考,更是市一高中精英教育的成功。 1093人参加高考,631人一本上线;考入986和211院校356人,全市600分以上,市一高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考取清华北大的6名学生,全部来自市一高中;还有22人获得名校保送和优惠资格。


  英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现已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市一高中毕业生王世欣,回忆起在市一高中的三年学习生涯,深情而理智地说,“没有市一高中精心而科学的培养,没有各学科老师呕心沥血的培育,就没有我的今天。”


  很多从一高中“飞”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和王世欣一样,他们说,市一高中在培养一流英才方面不遗余力,科学、到位。


  确定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661工程”是市一高中2011年高考目标,也是一高中多年来追求的英才培育计划,即“考取清华北大6人,一本上线600人、二本上线1000人”,2011年高考他们实现了这个目标。王忠强说,当时制定这一计划时,既尊重本届师生的实际情况,又预留了合理的奋斗空间。这一计划,三年来,一直既是一高人的压力,也是动力;既有感召力,也有鞭策力。


  创设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通过定期召开年级动员会、班会,精心布置年级、班级的标语、板报,浓厚学风,创设比学赶超的备考氛围,让“依靠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成就自己”的精神扎根学生头脑。


  加强教育教学的提升。聘请国内名师进校讲课,邀请高考精英进班讲学,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动员会、工作部署会、总结会,认真辅导查缺补漏,耐心帮助补齐短板学科;关注学生动态,个别谈心,指点迷津,动员鼓劲。


  配备爱岗敬业的师资。市一高中的班主任队伍,是一个“战场上嗷嗷叫的团队”。孩子小,“扔”给父母;孩子也要考学,没空关照;自己身体不好,挺着;亲人身体不好,没空照顾。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支勇于拼搏、甘于奉献、肯于实干的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他们又当老师又当家长,言传身教,才带出了那么多的好学生。


  回顾昨天是为了明天。回顾的目光有多远,有多深刻,前瞻的目光就有多远,有多深邃。


  回顾昨日辉煌,意在思考明日的道路与方向。带着思考的结果上路,我们相信,建设地区示范、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具有一流文化品位的人文型学校,建设最适宜学生成长、最适宜教师发展、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学习型学校,建设硬件齐备、软件领先、具有一流办学条件的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学校,市一高中人必将早日将这一理想作化现实。(记者 尚红光)

来源:葫芦岛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