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打造成经济发展强势。
去年召开的市四次党代会高瞻远瞩,进一步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新型支柱产业、第五支柱产业,这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不谋而合,高度统一。完全符合国家力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大目标。
谋略之变:文化旅游成为新型支柱产业
为什么要把旅游业打造成我市的支柱产业呢?在过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市的二产发展很好,支柱产业力量很大,作用非常明显。旅游业是一个无烟、朝阳、方兴未艾的产业,随着我市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有文章可做。同时,葫芦岛是辽宁旅游资源大市,更是人文遗产胜地。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到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辽代文化、明清文化,再到解放战争的红色文化,这几个形态都在我市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上地下遍及。我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个。正因为如此,打造第三产业这种具备优势的支柱产业,我市首先选择了旅游业。
现在让我们对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简要进行一下盘点。
长城文化游:我市境内有长城200多公里,其中东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挂牌地九门口水上长城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被誉为“京东首关”。绥中县永安堡乡原生态长城,被称为“最美的明代长城”。目前九门口长城年门票销售收入已逾千万元,近几年年均增幅在30%左右。
碣石文化游:绥中秦汉遗址碣石宫面积约25平方公里,由多层次建筑群组成,其与秦始皇陵、阿房宫并称秦代三大工程。碣石宫是秦以后古代帝王的祭先之处,其文化内涵不言而喻。目前“碣石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设计中。
古城文化游:兴城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之一,并且是唯一一座方形卫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兴城城墙与西安城墙、南京明城墙一起“捆绑”为“中国明清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古城保护规划已经通过国家审核,正在具体拆迁复建中,让原汁原味的古城墙、孔庙、牌坊、钟鼓楼、督师府所演绎的古城文化和英雄传奇融合于古城风貌之中。
温泉文化游:兴城温泉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为国内最大的海滨温泉疗养区。不仅兴城,绥中、建昌都发现了丰富的温泉资源。兴城汤上温泉部落项目已经开工,北京一家集团投资50亿元的绥中三山“温泉高端旅游开发项目”已签约。
宗教文化游:兴城觉华岛遗存分布众多,大龙宫寺遗址曾是辽代兴宗皇帝的老师海山大师所建,觉华岛在辽代名扬四方,是著名的海上佛国。觉华岛上还有大悲阁遗址、石佛寺遗址、朝阳寺遗址等众多宗教文物资源。
滨海文化游:作为海滨城市,烟波浩渺的大海、晶莹如玉的沙滩、神秘绰约的海岛永远是金字招牌。我市拥有优质的海湾,海岸线绵延261公里,滨海公路全长173.5公里,沿线处处有景观,是一条绝美的旅游观光路。我市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出14个海滨浴场,利用天然的优良沙滩和浴场,一边积极打造绥中“东戴河”品牌,一边酝酿明年建设连接龙湾海滨与兴城海滨的10公里滨海木栈道。
辽塔文化游:我市有7座辽塔,不仅数量多,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也很高。兴城白塔峪塔为辽代修建;沙锅屯石塔是目前省内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金代石塔;前卫歪塔可与著名的比萨斜塔相媲美;妙峰寺双塔、磨石沟石塔、安昌岘舍利塔各具特点。
古墓文化游:建昌县西碱厂乡东大杖子古墓群墓葬区域面积达12.5万平方米,被认为是中国目前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最完整、最有价值的战国时期古墓群,在学术价值上可与姜女石遗址相媲美。该古墓现正在紧张挖掘中。我市初步设想是把它开发出来后,在上面建一个古墓文化馆,展示出土文物,让游客亲眼看到当时的古墓群情况。
古寺文化游: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的杨家杖子莲花山圣水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独特,处处体现儒、释、道三教特色,又具园林风格,被古建专家称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什锦小品”;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的连山区凉水井子灵山寺,是清代娴细华丽的建筑风格融入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大虹螺山的灵隐寺、钢屯镇的天然寺、建昌县的清泉寺等都各具风格。目前我市重点扶持灵山寺和圣水寺等景区举办宗教节庆活动,展示古寺文化。
红色文化游:塔山阻击战作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与朝鲜上甘岭战役一起一直被国内外军事专家作为成功战例研究。塔山烈士陵园1963年建成,至今已接待游人100余万人次。复建的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目前正在布展,预计2012年上半年开始免费重新开馆展览,重庆号起义遗址等一道,织就葫芦岛灿烂的红色文化之旅。
综上所述,众多的历史文物,构成了葫芦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脉、历史文脉、风土人脉。为我市重点打造以文物古建筑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内涵,以生态景观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心之变:布局谋篇力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直以来,我市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今随着市委、市政府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文化旅游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相关部门、人士信心倍增,热情空前高涨,纷纷布局谋篇,意将葫芦岛文物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转化成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纷纷献策出力,力将文化旅游打造成我市新兴支柱产业。市文化部门负责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利用这一渠道来进行。
目前,姜女石遗址、兴城古城、圣水寺和锥子山长城已被辽宁省列为“十二五”期间的文物保护项目,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将其申报为国家项目,实现更全面更高层次的保护与展示利用。一旦这些文物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项目,那么它们的保护、展示利用将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论其本体保护、展示利用,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将跨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做好其余100多处文物的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让更多的文化遗存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此外,也要做好依托旅游资源的文化产品提升和开发工作,提高葫芦岛的文化旅游吸引力,增加葫芦岛的文化旅游产业收入。如进一步做好具有葫芦岛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文化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工作,让人们在葫芦岛既能够看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美丽的景观,又能够欣赏到独具特色的文化演出。突出景区特点和文化特点,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增加景区吸引力和生命力等。
市旅游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应该把打造10个旅游板块,作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互动发展的关键工作来做。即打造长城文化游,把锥子山长城与九门口水上长城连在一起;打造碣石文化游,保护、展示利用碣石宫原址,建立历史公园;打造兴城古城文化游,联合保护、展示利用古城与城内文庙、袁崇焕故居、祖大寿故居、吴三桂故居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温泉文化游,深度开发兴城、绥中、建昌、南票等处温泉资源;打造古墓文化游,重点保护、展示利用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时期古墓葬群,建设古墓文化馆;打造滨海文化游,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发14个海滨浴场资源,发展临海旅游;打造佛教文化游,把觉华岛和其周边的磨盘山岛、杨家山岛、张家山岛开发成中国佛岛;打造辽塔文化游,把境内的7处辽塔串连起来;打造寺庙文化游,重点围绕圣水寺、灵山寺开发旅游线路;打造红色文化游,建设纪念馆,展示历史。
一些文化旅游从业人士则提出,政府应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和推出的促进产业发展举措,为旅游文化产业统筹形象,统筹行动,统筹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城市文化形象、景区文物形象与葫芦岛城市、各旅游景区形象的有机统一,实现跨区域旅游合作、对外旅游宣传等的有机统一。
据了解,为打造好10个旅游板块,我市已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并开始着手编制温泉文化、乡村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滨海旅游文化等规划。未来,我市将要在规划完成的基础上,按照规划,抓好科学实施,抓好资源的开发和项目落实。将葫芦岛资源禀赋深厚的十大文化板块转化为城市品牌。
相信: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的打造,必将为葫芦岛大开放大发展前进的征程描绘壮丽的一笔。
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282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滨城的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一定能够打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