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企业纷纷再次开动机器,为完成新的生产任务高速运转。
闹过元宵,许多人重新打点行装,为追求幸福生活开始了新一轮的外出务工。
企业需要工人,工人需要岗位,两者之间的相互需求形成了新春用工务工潮。
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技术高超的工人,工人想要体面劳动、有尊严的岗位,二者之间的诉求差异产生了“用工荒”、“务工难”现象,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双方以实际行动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引导和助力。
新春伊始,记者深入到用工企业、打工者家中、人力资源市场及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了解企业的需求、打工者的愿望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举措。
市城乡就业管理局牵线搭桥促“联姻”
2月4日上午,位于新城区的市人力资源市场热闹非凡。春节过后首场大规模招聘会正在这里进行。当天,130户用工企业提供了1480个岗位,2000多名求职者中有700余人达成用工意向。
由于春节长假停工,企业与求职者的需求都十分迫切。为了满足用工双方的需求,市城乡就业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节后第一天上班便投入到招聘会的各项准备工作中,以确保招聘会达到预期效果。每周定期举办招聘会,这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已趋于常态。
市城乡就业管理局将把促进广大求职者就业、助推企业加快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措并举积极搭建用工信息平台。企业用工需求调研组深入我市重点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并加强用工跟踪服务;还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开辟《就业政策解读》专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与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将同步时时发布企业最新用工行情;并借助省就业网的服务优势为企业服务,定期免费发布用工信息。
继续举办多样式专场招聘活动,积极为人力资源供需双方搭建平台。制定了《公共就业活动实施方案》,认真筹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大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同时将通过悬挂企业用工信息,大屏幕不间断播放用工信息等方式放大市场服务效应,努力提高每周两次招聘会的入场人数和对接成功率。
民营企业工人及时返岗不误工
2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七星集团葫芦岛市钢管工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俭告诉记者,初七上班,除了家在省外的工人外,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按时返岗,很快恢复了正常生产。经过春节长假的休息,工人们热情高涨,有的甚至自觉加班完成生产任务。
在335车间,记者见到了飞锯定尺岗位的普通工人杨志杰。他戴着安全帽和耳包,正站在飞机切割操作台前切割钢管。在车间生产线上,杨志杰的工作是其中一环:操作切割机将长长的钢管切成需要的长度。记者在旁边仅看了一会儿就不得不捂着耳朵往后躲,因为每切割一次,机器和钢管都发出极大的噪音,并且火星四溅。这样的操作,杨志杰一天得进行几百次。今年31岁的他在工作中踏实肯干、认真负责,受到了领导和工友的称赞。
让外人难以忍受的工作环境,杨志杰却很是“恋恋不舍”。由于车间里噪音太大,记者请他到办公楼聊几句,可是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咱们就在车间大门外说吧,我那岗位离不了人。”他这样执著,记者也只好听他的了。他告诉记者,公司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九开始放假的,他回高桥镇的老家度过了愉快的春节,初六就提前回来了。“我们车间一个岗位一个人,我要是不按时到岗就会影响生产进度。初六那天,车间里还有一个人也回来了,我们俩没闲着,处理了一下设备的问题,为第二天恢复生产做准备。”杨志杰笑着说。
下岗再就业者自主创业当老板
魏楠今年刚满21岁,却已经是一名老板了。虽说只开了一个小小的饭店,可对于曾经一度失业的魏楠来说,也算是个不小的成就。别看魏楠年纪小,可做起生意来毫不含糊,对于这个小饭店,他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从产品的采购,到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魏楠都精打细算。
提起自己的创业之路,魏楠颇有感触地说:“两年前,我高中毕业,曾在私企里打工。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理想,却总是觉得什么工作都不适合自己,频繁失业,频繁换工作。去年3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看到了市就业培训中心的宣传单,说可以免费培训,量身打造职业规划,我就报名了。”通过学习和实践,魏楠明白了,原来创业不但要选好项目,还要懂得如何筹措资金,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业计划。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半年多的市场考察,魏楠决定开一个小饭店。由于启动资金少,他选择了龙港区宏业市场附近的一个二层门市,魏楠说:“我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不但租金低,还离葫芦岛锌厂近,客源充足。你别看我的店面不大,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入600多元呢!除去费用,也能剩下两三百元,这在以前我连想都不敢想。”
现在,魏楠每天都上网,关注市场行情和学习新的经营理念,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给市就业培训中心的老师打电话。“我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自己的事业,所以我得不断学习。接下来我打算把小店重新装修一下,但是菜价不变,多雇几个服务员,还要统一服装。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一起努力,把我的小店经营得更好。”说这话时,魏楠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接受培训下岗职工提高技能忙“充电”
2月8日下午,在市城乡就业管理局就业训练中心的计算机教室内,张金玲正在电脑上练习操作word表格。记者问她学得怎么样。她不好意思地说,还不熟练。可说起到这里学计算机的事儿,张金玲的话明显多了起来。“1月初的时候,我参加招聘会找工作,看到了市就业训练中心发的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学技能的宣传单,我动了心。培训的项目挺多的,我最后选了计算机。”“有那么多培训项目,怎么就认准了学计算机?”“在招聘会上我留意到,关于文秘岗位的就业信息很多,这类岗位无一例外地要求会熟练操作计算机。我很想找一份办公室文秘工作,可是我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行,到外面学得花几千块钱,看到市就业训练中心提供免费培训,我就赶紧报名了。”张金玲对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免费培训特别高兴。
在张金玲所在的计算机教室内,有近40名学员在学习。“我们是1月17日开班的,到3月6日结束,45天的时间里,主要学习word表格制作、word文档的建立、收发邮件等。”张金玲一边说一边拿起放在电脑旁的《电脑综合实用短训教程》给记者看。“课程安排挺紧的,上下午都有课,老师特别耐心,像我这没啥基础的人也能听明白。老师一直在教室里辅导,有不会的可以随时问。”张金玲对教学安排挺满意的。
“现在政府主办的招聘会每周都有,等我学成了找一份文秘类工作应该没问题了。”张金玲对将来充满信心。记者 刘波
用工企业宁付高薪招贤才
“今天来应聘的人不少,可没我们相上的,看来只能下周六再来招人了。”2月4日,在市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大厅,一家招标公司的员工略带失望地告诉记者他们的招工结果。看着电子大屏幕上关于2月11日将举行“春风行动”大型专场招聘会的通知,他把希望寄托在了下周。
对于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企业来说,招到“门当户对”的人还真是有点儿难。“制造、机械、高新技术、医药生物等专业人才确实不多,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企业不想一边培训、一边付薪水。”市城乡就业管理局职业介绍科科长赵玉久道出了其中原因。
春节过后,各企业恢复生产,用工需求增大。一些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商贸服务类企业招工比较容易,如餐饮服务员、小商品销售员、物流装卸工等,而欲招到焊接工人、营销人员、维修技师的企业则遇到了“用工荒”。当天有130家企业前来招聘,采访中记者发现,与企业用工难并存的是部分企业在招聘中自设“高门槛”,要求求职人员有一定的从业经历等,将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挡在门外。同时,部分企业惯性思维使然或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提高员工劳动报酬及改善待遇方面并不积极,而求职者多希望找到一个稳定、高薪、劳动强度不大的岗位。
“如果真有合适的人,我们宁可付5000元以上月薪。”一家想招造价工程师的企业人员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当然,年轻的求职者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老想着去国有企业或挣到高薪水,要脚踏实地,才能有更好地发展。”
赵玉久告诉记者,随着农民工的陆续返城,“用工荒”状况会逐步得到缓解。他提醒用工单位应提早了解求职动态,了解求职者的新需求,避免在招聘中被动。记者 刘兴华
外出务工者走出村庄把钱赚
2月9日,绥中县大水塔建筑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除了施工人员外,在拆迁工地上挑选“破烂儿”的一群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调度有序,将工地上的钢筋、木头等可回收物品一一选出来,整齐地码放在一起。记者了解到,这些“破烂儿王”可不是一般的“散兵游勇”,而是有组织的专业废品回收队伍,他们均来自绥中县高台镇腰古村,几年来,这些“破烂儿王”靠废品回收走上了致富路。“破烂儿王”之一韩铁华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坐公交车来到绥中县城,专找拆迁工地,将里面的钢筋、木头以及旧家具等废品回收后,统一卖到物资回收公司。在从事废品回收的两年里,每人年均收入都超过5万元,好的时候还能达到10万元以上。“现在,我家盖起了5间漂亮的北京平,家电一应俱全。”说到这,韩铁华一脸兴奋。据了解,为了让废品回收行业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一项产业,腰古村成立了废品回收总站,统一组织、统一包活儿、统一收购、统一卖出,现在,全村仅废品回收一项,每年就创造利润300多万元。
说起今后的打算,韩铁华显得信心十足,他对记者说,现在效益一天比一天好,村里还想方设法地帮助我们,这收“破烂儿”生意比啥都强,现在唯一怕的就是没有力气!今年,我们想多跟一些企业、建筑工地建立联系,打开更多的市场,让同村更多的兄弟受益。
如今的腰古村有500多名男劳力在县城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村里的货物运输也是红红火火,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万多吨,运费交易额超过8000万元。这些特色产业让村民挺直了腰板,真正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刘爽 记者 任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