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为百姓解决就业难题,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民生 保稳定 促就业”工作目标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早在2003年,我市就启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按照“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要求,以“规范基层服务 创建优质平台”为目标努力搭建优质高效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促进社区充分就业。通过“1234”的工作模式,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即“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个途径、四个落实”: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以个性化指导和人性化服务为重点,通过开展积极的帮扶(创业)、推荐(就业岗位)、安置(公益性岗位)三种途径,不断落实实名制就业、普惠制技能培训、创业带动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四项就业政策,从而推动全市就业工作稳定发展。2004年,我市7个县(市)区,35个街道,93个乡镇,220个社区和1066个行政村(含绥中)已经全部建立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形成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网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并基本达到机构、人员、场所、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的工作要求。2006年,我市积极按照省厅要求,连年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市达到充分就业社区 161个,社区平均就业率达到96%,为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紧密联动机制。
近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紧紧围绕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工作主线,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形成紧密配合、层层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专门成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形成由人社部门牵头、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并把充分就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对各县(市)区就业部门目标管理和考核重要内容,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为开展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制发文件,充分提供政策支持。按照省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通知》(葫再发〔2006〕5号)、《关于在全市进一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活动的通知》(葫再发〔2007〕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通知》(葫再发〔2007〕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葫推统就发〔2010〕5号)等文件,明确了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条件以及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切实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来抓,进一步推动就业服务工作的发展。
(三)广泛宣传,诚恳接受群众监督。为了使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不流于形式,我们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发动,做到家喻户晓。各县(市)区就业部门与街道、社区紧密联动,利用街道开展集体活动的机会,发放宣传单、宣传就业扶持政策,同时积极动员辖区区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为达到公开、公平、公正的目的,及时将充分就业社区名单向居民公示,最大限度地接收居民监督。
(四)强化考核,认真建立问责机制。为了使创建活动规范、有效地长态化发展,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各县(市)区社区就业服务工作情况开展考核,对工作明显落后的县(市)区及时督促,对不能如期完成工作的,对有关领导实施问责,确保创建工作做到有组织、有力度、有保障、有实效。
二、积极落实政策,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
我市将就业服务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不断完善基层平台服务功能,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重点强化就业援助服务,将就业服务和岗位送到百姓家门口,使百姓不出家门就能轻松实现就业。
(一)推进信息化就业服务。2007年,我市即在全市建立起以市级为中心,向下延伸到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的信息网络体系——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我市结合实施《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就业信息监测制度,通过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入户调查等方式,掌握辖区内人员的各项基本信息,并将信息录入系统,建立人力资源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库,对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从而对本社区人员做到“五清”,即家庭状况清、收入情况清、求职意向清、职业技能清、转移去向清。还能了解每个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全年用工计划,掌握需求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信息,准确掌握辖区内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家庭状况、学历技能、就业经历、就业创业愿望等基本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辖区内劳动力充分就业,截止到目前,全市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二)实行人性化就业服务。按照“帮扶到人、岗位到手、政策到位、服务到家”的要求,组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建立援助小组,为辖区居民提供“四送”服务,即送岗位、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开展人性化就业援助,实行分片包干和一对一帮扶跟踪服务,做到送政策不过月、送岗位不过周、送培训不过夜,能在街道、社区办理的各项事项和业务,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办结。一是结合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在社区适时举办“送岗位进社区”服务。通过宣传栏、信息板以及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发布企业招工信息,号召组织用工单位将用工洽谈会、招聘会开进社区,为广大社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今年以来,共有12000名劳动者通过社区送岗位的方式实现就业。二是多渠道、多角度对就业政策进行宣传。通过入户走访、发放传单、张贴宣传栏等方式,将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传递给辖区内的居民,并对有需求的服务对象进行政策咨询,使其足不出户便可及时掌握到最新的就业动态和就业政策,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三是结合市场需求,坚持以社区就业为切入点,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举办电脑维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厨师等培训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和就业的稳定性。今年以来,共有3300人通过培训顺利实现就业。四是针对不同就业困难群体,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对零就业家庭及“4050”人员,实行“一对一”帮扶和定期回访制度,签订帮扶协议书,不找到岗位不松手,不落实政策不罢休。确保出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动态为零”工作目标和“实时帮扶”的长效机制,共帮扶230个“零就业家庭”中的300余人实现就业。同时,将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纳入到社区工作考核范围,建立基本情况档案,跟踪动态管理。免费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此外,深入挖掘社区家政服务、卫生保洁、园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通过兜底安置的方式,解决其就业问题。截止目前,我市通过社区开发岗位共安置350名就业困难人员。五是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延伸到社区。通过税费减免、降低小额担保贷款门槛等方式,鼓励辖区内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三、规范制度建设,大力提升创建水平
我们把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为创建工作的前沿阵地,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基层平台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社区“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零盲点、全覆盖”的目标。
(一)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市积极制定就业服务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信息反馈制、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的的服务行为。为了进一步促进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规范管理,2011年以来,我们先后制定《葫芦岛市劳动保障平台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和《葫芦岛市公共就业服务岗位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文件,对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人员职责、设备管理、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并由各县区统一制作宣传板,上墙公示。目前已经形成了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层层落实、层层联动的网络化管理体制。
(二)建立常态化检查和考核机制。为了进一步巩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成果,不断提升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水平,我市成立专门检查小组,不定期到社区进行检查,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和解决。另外,由县(市)区就业管理部门对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助理员进行考核,建立考核管理档案,考核采取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以平时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劳动保障协理员奖惩和解聘、续聘的依据。今年,我们还将起草《葫芦岛市公共就业服务岗位等工作人员考核奖励办法》,对优秀的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意识,更加用心为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推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稳定发展。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完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根本。因此,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宽思路,不断提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服务质量,下大力抓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广大城乡劳动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葫芦岛市城乡就业管理局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