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做好就业帮扶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协会职能作用的集中体现。2010年以来,葫芦岛市个私协会按照“促就业、保民生、助发展”的目标,牵线搭桥,拓展渠道,倾力推进“就业帮扶”工程,全市共建立各类就业基地128个,实名安置就业1.4万人。2010年和今年上半年,市协会的就业帮扶工作都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最佳实事,受到了表彰。
强化领导,以“五个到位”促进就业
市局党组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多次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并专门成立了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全面推进就业帮扶工程实施方案》,保证了全市就业工作实现“五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市局、市协会始终把就业再就业作为重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季度及每月工作调度内容,真正做到了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按照市局、市协会的要求,各县区协会都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责任人员,落实了任务目标和进度要求,真正做到职责清楚、任务到人。三是制度措施保障到位。市协会建立完善了季度通报、年终检查、建立实名台账和定期走访等制度,做到目标不落空、形式不单调、工作有内容,为就业再就业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四是部门配合到位。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事、就业、青年、妇联、工会、残联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为使工作协调一致,我们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各方的意见建议,确保做到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五是责任落实到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一把手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人员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并将就业工作与评先选优挂钩,有力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精心组织,以“六种类型”推动就业
工作中,我们从葫芦岛实际出发,以“百企千岗”、“校企对接”、“ 定向就业”三个市级对接活动为载体,层层分解任务,逐项狠抓落实,保证了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扎实有序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定向型”安置。就是以全市品牌推介的重点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对象,牵线搭桥定向安置和推介人才。例如,根据兴城泳装企业众多、急需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情况,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泳装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学校专门为泳装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及时吸纳学校毕业生进企业实习、培训并安置就业。在市局纪检组长、市协会会长吴春林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下,我们于今年5月成功召开了“葫芦岛兴城泳装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就业洽谈会暨签约仪式”,恒泰、三奇、舒曼等14家企业与兴城轻工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合作意向,学校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向泳装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100余人,并依托九隆泳装培训基地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1000人。
二是“基地型”安置。就是依托“三个基地”开展就业安置工作。针对再就业基地辐射力大、作用明显的优势,注重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多渠道提高就业承载能力。兴城农函大食用菌示范基地、虹豆香豆制品公司等一批管理规范、经营稳定、信誉良好的企业先后成为大学生见习基地,并与辽宁农职学院合作免费培训大专毕业生253人。两年多来,全市共建立就业再就业基地166个,培训2万余人次,安置大学生就业638人。
三是“帮扶型”安置。就是利用我市创新开展的“助残解困”工程,集中安置、重点帮扶残疾人就业,实现稳定就业、稳定经营、稳定收入的“三稳定”目标。今年3月以来,龙港、城区、建昌、连山协会建立了4个修擦鞋、配钥匙等集中重点帮扶残疾会员联系点,帮助残疾人协调了经营地点,还捐资4万余元帮助解决工作设施,使156名残疾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市电视台、电台、《光彩》杂志和《中个协工作简报》都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是“自主型”安置。就是协会以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帮助各类就业群体实现自主创业。去年6月,市协会投资3万余元建立了协会网站,并在网站开辟了“用工求职”专栏,极大地促进了用工与求职的双向对接。同时,还利用就业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和引导30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五是“对接型”安置。就是依托协会的职能和资源优势,通过大型就业洽谈活动,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与企业直接对接,寻求就业岗位。2010年7月召开了“百企千岗”对接大会,124家企业提供工作岗位1403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56人。2011年,市协会与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校企对接大会,来自各开发区的50余家企业与10余所驻葫的大中专院进行了对接,近300名机械制造、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的大学生找到了签约企业,受到与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高度赞扬。
六是“输出型”安置。就是去省外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安置就业。今年6月,我市协会先后与绥芬河、齐齐哈尔两协会建立友好协会,并在两地召开了友好协会签约仪式暨两地企业经贸洽谈会,就两地经贸合作,品牌推介,企业用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丰富了我市开展就业工作的渠道及方式。
倾力帮扶,以“四个转变”完善就业
近年来,全市各级协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劳动就业等部门,不断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影响力和惠及面,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一是由“打工式”就业转变为“创业式”就业。在做好就业工作的同时,各级协会加大“融资扶企”力度,以“三户联保”等形式帮助300余家中小微企业办理小额贷款1.2亿元,通过“输血式”帮扶进一步稳定了就业。同时,还通过“手拉手,连心桥”、“三帮四带”活动结成帮扶对子833对,帮扶1200余名就业人员自主创业。
二是由偏重稳定转变为灵活与稳定相结合就业。各级协会加强宣传引导,积极与社区等部门协调联系,帮助2000余名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等实现了灵活就业,在旅游、泳装等行业谋到了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岗位。
三是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按照全方位跟踪服务的思路,全市各基层分会普遍建立和完善了会员书式档案及电子档案,及时整理就业信息,定期做好实名制登记工作,全市共建立实名制档案1.02万份,为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巩固就业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由“输血式救助”转变为“造血式帮扶”。采取送技能、送岗位与送观念、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实现培训、创业、就业的良性互动。目前已开展各类就业、创业、经济管理培训班10余期,培训4500余人次。2011年7月,我们与市人才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市私营企业家培训班收到较好的成效,40家会员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培训,为服务企业发展,传送经营管理之道,开拓就业岗位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