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市地处辽西走廊中部,辽东湾西海岸,下辖15个乡、4个镇、7个街道。全市现有人口55万,农业人口42万,城镇人口13万,农业劳动人口19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8.2万人。多年来,兴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农民工在就业、培训、社保、维权、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2万人,劳动用工备案177家,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人数4500人,劳动合同签订率98%以上,80%以上餐饮服务、泳装加工企业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工人数9055人,建立69个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共有专兼职调解员293人,受理农民工调解仲裁案件10件,检查用人单位354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35份,《处罚决定书》29份,惠及劳动者1.5万人,处理欠薪案87件,为3433名农民工追讨工资3776万元。
一是改善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兴城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落实企业减负稳岗措施,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兴城市着力打造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县级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为依托,以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基础的就业服务格局。就业工作重心和重点转向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及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场所建设。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兴城市新建了9581平方米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就业服务工作的基层平台管理、用工备案、劳务输出、失记登记、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工作,全部纳入窗口服务。大厅配备了先进的平面电视招聘信息板和大型的Led全彩显示屏,可容纳百家用人单位的招聘和千人进场应聘,并备有休息座椅和饮用水,彰显了人文关怀,大大提高了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兴城市望海满族乡、钓鱼台街道等9个乡镇、街道已建成 “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其余乡镇、街道也将陆续开工建设,届时,广大农村群众将享受“一站式”办公带来的便利。
充分发挥基层服务平台作用。兴城市建立了优秀的乡镇就业服务团队,近年来,通过培训、考试等方式,实现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120多名乡镇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在劳动保障工作前沿,直接面对面为辖区内群众提供劳动保障服务,让农民工不出乡村接受就业指导、了解就业信息。通过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大力宣传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广泛开展了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积极做好发布岗位信息和实名制台账登记工作,协调做好城乡转移就业劳动者的岗前培训工作,协调解决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解决劳动争议等工作,为劳动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活动。市劳动保障、残联、总工会、妇联、人事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求职就业和企业招聘用人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服务。活动期间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4万份,提供就业岗位11500个,实现就业502人,为近万名劳动者和202个用人单位提供了就业服务,帮助115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一年一度的“春风行动”将就业岗位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民手中,现已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全方位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一项综合性、品牌性服务活动,为满足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农民就业提供了保障。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为让农民工掌握就业技能,兴城市大力推进阳光工程、普惠制培训和远程培训,组织高危行业农民工参加岗前安全技术培训和实施特种作业农民工持证上岗制度。今年市安监部门组织7期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涉及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2012年开展农民工各类培训5772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600人,普惠制培训121人,安全生产培训4051人,299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促进制度。兴城市从2008年开始,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范围,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农民工创业,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信贷支持,重点解决资金难题。建立农民工就业失业监测调查制度,发放全省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积极发挥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临海产业园区项目吸纳就业的作用,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渠道。目前,临海产业区累计开工项目61个,总投资70.12亿元,已投产项目25个,项目建设将吸纳劳动者就业近万人。近年来,兴城市泳装产业快速发展,如今已有泳装企业427户,上规模的占1/3,从业人员5万多人,70%以上是农民工,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收入主要增长点。
二是加强权益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兴城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解除农民工就业中的后顾之忧,实现有尊严、有体面、有保障的就业。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继续做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工作,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总工会、企业家协会、工商业联合会等组织,连续三年开展了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依法推动集体合同签订率,兴城市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开展针对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培训,增强劳动者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话语权。全市餐饮服务、泳装加工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企业94家,建制率80%以上,覆盖职工近万人。
坚持法律宣传教育。兴城市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农民工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通过就业招聘会、“12333全国统一咨询日”等活动,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台、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普及法律知识。积极开展“六五”普法活动,变被动执法为主动上门服务,执法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宣传法律、法规和规章,使劳动者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合法权益,避免使用极端的方式讨薪行为的发生。
健全维权长效机制。兴城市切实加强以工资支付保证金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欠薪长效机制建设和劳资纠纷预防预警机制建设。目前,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已在建筑领域施工企业全面实施,今年收集工资保证金685万元。兴城市进一步完善欠薪应急处置预案,对突发群体性案件,市劳动保障、信访、城建、公安、法院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对重大案件,市有关领导亲自参与协调处理,并适时启动工资支付保证金,有效防止和避免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案件、恶性案件。同时,兴城市还加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在劳动保障日常巡查、举报投诉专查和书面审查等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坚持把处理群体性劳资纠纷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内容,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检查、劳动合同专项检查、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检查、工资专项检查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完善社会信用系统,建立信用档案,加大欠薪企业违规风险与欠薪成本,对有欠薪行为的建设施工企业在《辽宁省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管理系统》公开曝光。
大力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兴城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行业组织、工会组织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全面提升维权维稳能力。按照“调解为先、调裁结合”的原则,推动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全力推进劳动争议仲裁院建设年工作,着力构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等多渠道的劳动争议调解体系。2012年,全市通过调解、撤诉等方式结案的劳动争议案件占结案总数的38.5%。同时,加强仲裁档案归卷管理工作,实行仲裁员持证上岗制度,为仲裁庭更换了制度看板,配备了专用座椅、投影仪、实物展台、庭徽等设施。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保障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权益,凡在城市进行自主创业领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或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及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仍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都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退休待遇。兴城市去年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全市新农保参保人数24.8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6.3万人。兴城市还不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加强对高危企业农民工权益保护力度,工伤保险农民工参保人数3000多人。
三是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公平正义。兴城市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子女入园上学、文化需求、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关心、关注、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促进教育平等化发展。兴城市坚持免试、免费、就近的原则,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受户籍限制,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农民工子女借读费、赞助费,各项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在奖励评优、入队入团、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接受教育方面与城镇学生同等对待。返乡农民工子女初中升高中时,父母有打工城市的营业执照或打工单位的证明,可享受一高中定向待遇。为解决“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教育管理缺失问题,兴城市组织开展了留守农民工子女“关爱行动”,帮助解决生活难题,送去学习生活用品。加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676万元,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近期投入300余万元购买10辆校车,惠及近4000农村中小学生。
积极推进农民工文化家园建设。近年来,为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创新丰富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开展维护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行动,满足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兴城市着力推进农民工文化家园建设,加强农家书屋、农民工技能培训、远程培训等三位一体的农民工文化家园建设,引导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农民工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的转变,全市237个村全部建起农家书屋,藏书达57万册。同时,兴城市还积极打造和谐企业文化,鼓励支持企业举办职工文化艺术节和职工运动会,开展乒乓球、跳棋、台球、合唱、绘画、舞蹈等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工文体生活,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全面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创建省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示范县活动,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三名专职工作人员,并以公益性岗位管理形式向社会公开聘用了七名大学生负责辖区7个街道计生工作。目前,兴城市95%以上流动人口实现信息化管理,1876人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建档率95%以上;869人免费接受孕检环检等技术服务,免费技术服务率90%以上,并在流动人口聚集区免费发放计生药具。通过讲座、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电子滚动屏、悬挂条幅等方式,普及计生政策,全年共印制计生档案袋1万份、《辽宁省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1万份、宣传折页0.5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