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记者带着惊喜和众多读者欲知而又未知的种种问题与期盼,来到震惊中国考古界的建昌古墓发现地——西碱厂乡东大杖子,实地采访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建昌古墓项目发掘领队华玉冰。华玉冰,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博士,考古专家,始终参与建昌西碱厂乡东大杖子古墓的研究、发掘与保护工作,特别是作为建昌古墓项目发掘领队,最先进驻,与考古队员一直“三同”,从不放过一个细节,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提供的新闻,可以说是权威发布。
华玉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所说的观点有我个人的观点,更多的是对考古专家观点的一个科学梳理,就是说,我在很大程度上,是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在没有回答记者的提问之前,我得先说两点,一是建昌古墓的重大发现,是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它是一项社会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诸兵种的立体作战是很难完成的,厅领导、市县领导过问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难题,开展工作,文广局、文管所和乡村干部也很配合,当地群众也表现出高风亮节,做出牺牲。特别是由建昌县委、政府负责拆迁工作,啃硬骨头,由考古部门负责挖掘,这在全国是少见的,使我们幸福地工作着、快乐地工作着,才取得这么大的成果。二是在已发现的137个古墓中,为什么挖这个大墓?凡事抓住关键,一箭穿心,只有把高档次的东西拿出来,才能充分体现价值,展示全貌。这个大墓等级和身份最高,代表性更强,反映的文化信息更多,更能传递出极具价值的各种元素。”
我们的考古队在古墓里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些专家们到底怎么看,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后怎么挖掘和保护,它究竟能给建昌县带来什么?记者十分客气地请考古专家华玉冰回答。华玉冰站在古墓挖掘现场,用右手推推眼镜,对记者说,11月16日,大墓内棺开启,棺内尸骨无存!墓主人只有几颗牙齿残存,墓主人头部位置只有一堆黏稠的黄土。内棺陪葬品现已发掘出的有一把小环首刀、一个暗红色的玛瑙环,还有两个带钩,墓葬东侧的二层台及稍偏西处陪葬有大量的动物头骨,经仔细辨认,种类有牛、羊、猪、狗,总计74个个体,其中羊31个,狗24个,猪11个,牛5个,马2个,不可辨认者1个。葬具为二椁一棺,随葬品多数位于内外椁之间,以陶器为主,有鼎、豆、壶、盘等,多数陶器为彩绘陶。另外还有少量的、精美的石器饰件。在此之前,“五牲俱全”的陪葬规格在北方地区从未发现。在挖到距地表4.8米至5.5米处时,大墓内椁与内棺已经露出,在内椁东侧清理出一朽烂的大木箱,木箱中盛满色彩斑斓的仿鼎陶器及陶豆、陶壶。陶壶红黑相间绘有云纹,约0.5米高,制作精美,是难得一见的战国时期陶器。陶器出土时并未掉色,但因土层下降不断挤压,陶壶已呈碎裂状。经探测,这是一个“两椁一棺”的大型古墓,初步探测属于战国中晚期的墓葬,距今有两千二三百年。
华玉冰十分兴奋地对记者说,建昌大型墓葬的发现和挖掘,反映了当时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在东北地区能发现2000多年前如此规模的古墓群实属罕见,这一发现将改写“考古不出关”的说法和东北古代文明的历史,更打破了“山海关外无春秋战国时期古迹”的传统说法。这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个大墓,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是不是唯一的,只能在这个村子里找,别的地方没有。建昌古墓数量多、种类全、性质杂、级别高。所以说,大墓传导的文化信号是多方面的,其价值和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学术价值。这是一处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东北亚区域前所未见的等级高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战国时期墓地,对于研究那一时期东北有关民族的活动、燕文化与当地乃至东北以及东北亚民族文化的融合、东北亚古代民族的文化关系与统一的多民族秦汉帝国的形成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历史价值。从墓葬的棺椁来看,棺椁属于中原地区礼制的一部分,一同出土的还有成套的中原礼器。这说明当地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接受中原的制度特色,或属于中原辖区的偏远山区、薄弱地区。从目前挖掘的进展来看,这是一座中原墓葬风俗与当地少数民族墓葬特点相结合的墓葬群。所以说,对于研究民族融合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这一地区战国时期的文化面貌究竟怎么样,从这个墓葬中可以了解。文献记载秦开却胡,距离秦统一仅有七八十年,这个墓葬的年代大体处于这一时期,但整个墓地的情况不一定都是这一时期,燕的势力在却胡前应一直向北推移。这一段历史非常重要,但夏家店上层文化后的一段历史不是很清楚,建昌的发现可以补充这一段历史。从广义上来讲,也可以纳入辽西大凌河流域文化区域中。这样就可以把它看做辽西继青铜器窖藏之后,又找到了青铜器的中心。源头就是牛河梁,往下就是夏家店,到青铜器窖藏,到东大杖子,再往后就到了绥中姜女石遗址。这样就把苏秉琦先生辽西“古国”历史空缺理论中的辽西地区东周时期的缺环补齐了。
商业价值。过去,建昌县因为贫困出了名;现在,因为古墓一夜出名。古墓,给建昌带来的不仅是名气。华玉冰认为:这个发现,为建昌这个发展中的地区提供了一个人文景观。东大杖子北倚大山,南邻大凌河支流,西有龙潭大峡谷,北有辽西湖,东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狼山,自然环境非常好。东大杖子墓地正在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有几年了,下一步建遗址公园或遗址博物馆则需要从国家大遗址保护的角度出发。从这一点看,东大杖子够得上国家级,这也能为建昌县提供一处自然、人文结合的景观,对建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发展旅游、提升知名度、扩大对外的影响力都有好处。注重“东大杖子”这个无形资产的品牌效益,深入发掘知名文化遗产的内涵,组织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可再次拉动建昌经济的发展。
社会价值。建昌古墓,除了带来的商业价值之外,对于墓葬区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唤醒人们对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意识。时下正在流行的一些鉴宝类栏目,对人们有着一定的误导作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逐渐忽视了文物的历史研究价值,而只着眼于其经济价值,这让很多文物和古代遗址遭到了本不应当遭受的破坏。如果能够在建昌地区建设一个考古博物馆,不仅仅能够让人领略到这里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风貌,同时也能唤醒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华玉冰谈起建昌古墓的发现眉飞色舞,说起保护与开发一脸的严肃。他说,11月17日,省文物局邀请国内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徐光冀、郭大顺、王巍、朱延平等到建昌县西碱厂乡东大杖子墓地进行考察,并就其文化内涵、价值及相关保护工作进行了讨论研究。除此之外,还发表了保护、研究、利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一是全面动迁、整体保护。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东大杖子遗址的重要历史价值,并且也注意到目前构成对东大杖子遗址破坏最大的就是现代村落的发展与建设。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专家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动迁东大杖子村舍,系统规划、全面保护这个遗址,这也是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在内的诸多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工作经验。东大杖子村舍有300户农家、1000多口人,硬覆盖着200多座古墓群,只有全面动迁,才能全面认识、通盘把握这个遗址的规模、范围、性质以及特点,进而才能制定更为合理的保护方案,才能开发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才能达到遗产保护与美好生活相统一的和谐局面。二是加强研究、重视交流。建昌干部群众也包括专家在内,目前对东大杖子遗址的认识还是极其有限的。为了全面而科学的认识这个遗址,除了加快组织编写整理往年的遗址发掘报告书以外,建议对这个遗址进行全面钻探,划定保护范围,局部试掘,进一步了解这个遗址的性质与特点,全面展示给世人。同时应该加强同周边地区的学术交流联系,将东大杖子遗址置于整个东北亚的视野范围内进行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三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保护东大杖子遗址的根本目的,并不局限于保护这个遗址本身,而是除了希望通过保护这个遗址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外,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通过这个文化平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协调好科学研究与遗址保护的关系、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全面提升遗址保护中的科技含量,稳步提高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绩效,做到三者相辅相成,有机、协调、统筹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地区也是如此。采访结束时,华玉冰握着记者的手说:“我们考古工作者的最大期望是,建昌古墓的发现乃至后续工作,能填补考古界一大空白,能给世人带来更大惊喜,给建昌人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福音,与古墓相关的各种元素与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记者 刘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