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船重工,有这样一支由36名高空车女驾驶员组成的“娘子军”。几年来,她们凭借女性特有的韧性和毅力,任劳任怨、拼搏进取,在渤船的生产和发展中树起一面靓丽的旗帜,成为——铿锵绽放的“空中玫瑰”
11月25日9时20分,气温零下8℃,北风4级。
站在渤船重工生产区一架高空车下,记者不免有些发抖。抬眼望去,离地10多米的高空车的窄小平台上站着两个人,气割师傅正在作业,电火花嗞嗞作响。背对他的,是一位穿着蓝色工作服、戴口罩的女孩,任凭身后火花飞溅,却纹丝不动。“这孩子叫张燕,从早上6点一直站那3个多小时了。”女工部的人员告诉记者,高空车36名女驾驶员作业时都是这样,必须保持身体稳定,以免造成车体晃动,给师傅操作带来偏颇。“大冬天的,她们站那五六个小时是常事儿,下到地面时身子都快冻僵了。”
那一刻,记者的敬意油然而生。一群花季女孩3年来在恶劣的环境里从事着常人难以忍受的高空作业,习惯了烈日似火,习惯了冰天雪地,以娇柔之躯燃烧着青春,绽放着美丽。
闪闪弧光里,她们的娇小身躯在寒风中傲然挺立
在渤船重工民船第二事业部生产保障部高空车班休息室里,记者见到了几名被称为“空中玫瑰”的女驾驶员。一张长桌,几条木凳,摆设简单,却是女孩们休息待命的场所。
石雪,高空车班的安全员,被大家称为“石安全”。这可不是徒有虚名,她的细心劲儿没得说,一年来排除各类险情100多项。郭超男、赵丹、刘春玲,各班班长、副班长,有的来自兴城,有的来自黑龙江,都是高空班的“老人儿”。“当初厂里招高空车驾驶员时,我们可没想到会这么苦,只觉得挺有挑战、挺刺激的。等学会开车了,每天都在离地面几十米的高空中工作,才知道是啥滋味了。”
高空车班成立于2007年,最初成员25名,目前36人,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仅24岁。3年多来,她们共完成了24艘大型船舶的生产配合工作,车辆运行10万余台时,累计加班20万小时。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无不凝聚着女孩们的艰辛汗水和昼夜辛劳。
攻坚“亲姊妹”,上阵“娘子军”。女孩们干起活来个个不让须眉,碰到困难敢打敢冲,遇到责任敢担敢扛。了解船舶行业的人都知道,高空车驾驶员作业环境非常艰苦,每天露天工作在不足2平方米的窄小平台上,最高举升高度达36.6米,在车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面对浓重的粉尘和电焊刺眼的强光,忍受刺鼻的油漆味和超过70分贝的打磨声。“夏天阳光曝晒,冬天寒风刺骨,我们都快成‘铁人’了。”与记者交谈时,几个女孩开玩笑地说道。
32万吨1号原油轮是目前国内载重吨位最大、航速最快的新船型,填补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空白。在该油轮建造的日子里,高空车班组成员每天都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实行倒班作业,保证24小时随叫随到,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冬夜的海风吹透了棉衣,冻透了鞋袜,透过闪闪的弧光,时常会看到她们的娇小身躯在寒风中傲然挺立。大雾天气,能见度只有几米,从几十米的高空四处望去,白茫茫一片,连胆小的男职工都会不寒而栗。但为了各项节点如期实现,她们硬是挺过来了。操作台狭小,只能容纳一名驾驶员和一名作业工人。为了保证气割质量,她们顶着鹅毛大雪站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生怕自己的一点点细小动作给气割操作造成一丝一毫的影响。关月是班组中年龄最小的“90后”,才19岁,可她人小干劲足,工作起来兢兢业业,那几天感冒发烧了也没休息,打完点滴便立刻站在了高空车上。“说实话,我们也犹豫过,不想干这行了。有一年春节,晚上11点多我才下班,刚躺下厂里就来电话,说有新的任务,我只有立即前去驾驶车辆。自己觉得委屈,往家给父母打电话诉苦。可过了几天,看着高空车手里就痒痒,换岗位的想法就没了。”说起曾经有过的思想波动,郭超男说自己再也不后悔从事这项工作了。
在“大家”和“小我”这架天平上,女孩们永远都向着“大家”倾斜。因为她们知道,工作需要她们,她们必须坚持。“这些孩子实在不容易,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任劳任怨,什么是主人翁姿态,在她们身上一览无余。”工区长刘东说。
无私奉献中,她们的质朴无华点亮青春收获幸福
“我们也是‘空姐儿’!”接受采访时,女孩们不失年轻人特有的幽默。“不过,我们的技术可是比飞机上的空姐儿强多了。”
为掌握一身过硬本领,高空车班的36名“空姐儿”苦练基本功,从行车操作到举升技巧,水平迅速提高,在复杂多变的现场作业环境中做到游刃有余。2010年,工区组织车辆操作竞赛,班组以全员满分的成绩夺冠。在公司组织的师徒结对活动中,8名新职工都获得了“优秀徒弟”称号。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高空车班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车辆”,是高空车班中不成文的规定。每天工作前,女孩们坚持进行车辆检查,无论是油、水、电,还是各项伸展装置,确认全部正常后方可启车,使车辆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在配合生产作业时,她们严格做到车停熄火,仅此一项每年节约燃油8万多元。2010年8月,暴雨引发的洪灾造成坞内积水达半米多深,几辆高空车被困其中。为了确认车辆的安全情况,石雪冒雨前去查看,淌过过膝的积水,终于掌握了灾情的第一手资料,为日后的车辆维修和保险理赔提供了方便。
“我们相互间的关系‘杠杠的’。”赵丹向记者介绍,工作中大家格外团结,注重合作,形成了一股凝聚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2009年,渤船重工第二大坞搭建1000吨龙门吊,需要一辆高空车24小时不间断配合。在生产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女孩们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了这项持续近3个多月的工作。
36朵“空中玫瑰”个个多才多艺,“高空生活”专栏办得有声有色,班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从建造第一艘29.7万吨船的高空作业配合开始,她们连年被公司评为“先进班组”,2009年荣获市总工会“三有女职工先进集体”称号,今年3月被省总工会授予“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集体”荣誉。
有一种感动叫平凡。与高空车班的女孩交流,记者深切感受到了这些“空中玫瑰”的质朴无华。她们的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却让人体会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情怀。她们凭着一份执著,点亮了青春,升华了自我!(记者 刘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