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员是迎送外轮及外埠船舶进出中国港口及本港的第一人和最后一人,因此,被称为“海上国门第一人”。在船舶这片“流动的国土”上,引航员充当着“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祖国的形象。
12月6日,记者来到绥中引航站,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亲身感受这个鲜为人知群体的工作与生活。
绥中引航站共有6名职工,站长缪永林,副站长齐志光,引航员王建东、倪文峰、靳超坤、张宝。引航范围:负责辽东湾水域到绥中港区的船舶引航服务,具体为绥中36-1油港、绥中煤港的靠离船舶引航。绥中引航站引航船舶都在3万吨以上,年引航在650艘次左右。他们秉承“维护主权、保障安全、精心引船、服务港航”的宗旨,克服航道水文条件复杂,引航基础设备缺乏等不利条件,做到10年安全引航无事故。
引航员被称为船长的“船长”,这个特殊职业责任重大,工作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艰辛、危险与挑战。
在站里,刚刚引航归来的国家一级引航员46岁的王建东一边脱制服一边对记者说:“我们接到船舶入港申请后,必须立刻乘工作船来到锚地登船引航,而登船时要格外小心,因为工作船与引航船相差几层楼高,要爬梯登船,不小心把脚伸入大船与小船的空隙之中,两船相碰腿就会被夹断,登梯时如有风浪,云梯在空中乱摆,抓不实,踩不稳,掉下去就会葬身大海,所以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同样刚刚引航归来的国家二级引航员靳超坤接过话茬儿说:“干我们这行个人有危险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工作稍有疏忽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按常规引航一艘船靠离港一般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但如果风天或有严重冰情,我们作业时间就得需要5个多小时。而且随时都会发出撞港损船的事故。今年2月,一艘油轮进港倒车时,船舶驾驶员操作与引航员发出的指令相反,我发现后及时纠正,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船长目睹险情,脸色苍白,攥着我的手说,‘靳超坤先生,太谢谢你了,一但发生事故,这责任咱承担不起啊!’”
作为引航员,他们没有时间、季节、假日的概念,船要随来随引。王建东、倪文峰家都在大连,引航任务重时,他们一个月也回不上一趟家。一次,靳超坤的岳母因为送孩子时不小心摔断了腿,靳超坤正在引航,只好托朋友把岳母送进医院。靳超坤说:“引航别人替不了我,但照顾老 人别人可代替我,家人也能理解。”
副站长齐志光说:“不是我们缺少亲情,实在是责任太大了。船舶停在锚地等着引航,有些大船是租的,耽误一天租金就得几十万元,再则,船舶进出港装御货也都有合同,违约船也要承担巨额赔偿。一切为了客户,这也是我们引航站服务的永恒主题。”
在引航站,衣架上与引航员制服同时挂着的还有个黄背包,站长缪永林看出了记者的疑问说:“这包里装的是国旗,我们的引航员每次登船引航都要背着,如果哪条船上的国旗脏或破损了,我们就建议船东换上新的,如果他们没有备品,引航员就把包里的国旗送给他们换上。”
说到这儿,记者不禁感叹:引航人,不愧为“海上国门第一人”!(张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