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葫芦岛人才网_www.hldjob.com】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HR资讯 > 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作者: 时间:2013/11/6 阅读:651次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思想与管理哲学,在创建中,是对适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理念的扬弃、提炼、升华。企业文化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文化的创建则是一个对企业的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同时,面向企业未来,抽象、整合、提炼适合企业的优秀文化,并将这样的文化理念通过宣贯等方式,内化为员工之心,固化于企业之制,外显于员工之行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继承历史与现状,面向未来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对于员工而言,则是一个转变思想观念,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这一过程,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应当从中受到积极的影响,明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于员工而言,则是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而无论企业还是员工,要从企业文化建设中获得上述的利好,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企”无人则“止”。“人”无疑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文化建设要具备现实的指导意义,要将文化建设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解决“人”这一因素。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造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其中,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适合的土壤,企业文化的生成,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流溢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上,是企业经营管理现象的背后原因。员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执行者,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企业原有的文化,即使在企业文化创建完成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营思想与管理哲学,同样会在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得以体现。同时,在文化创新中,员工作为企业内部的“群众”,有着足够的创造力推动企业文化的创新。确立员工这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能够明确文化建设的依靠力量以及文化建设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纽带。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是企业经营管理等一切企业经营、管理现象。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对这一客体进行抽象、整合、提炼、升华的过程,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土壤,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明确的对象。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与客体,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关键。员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必须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作用,通过深入调研等方式激发广大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的创造力与活力。企业经营管理等一切经营、管理现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土壤,对抽象、整合、提炼、升华企业文化的对象予以了明确。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充分调动“人”这一主体因素下,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中,抽象、整合、提炼、升华优秀文化理念。

 

  二、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文化不是空中楼阁,有其生存的根基。文化的根据就在于企业的客体——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上看,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从企业发展的历史,到企业的现状与未来,都只是相对的静止,从时间的维度上看,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样,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思想与管理哲学,也应当在创建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企业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应当对过去以及现在的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继承好企业历史的优秀文化,这是对企业历史与现状的继承。同时,企业文化应当面向未来,企业经营者应当具备对市场进行洞悉了解的能力,并在对市场洞悉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现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都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与时俱进地提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文化理念,推动企业文化的创新。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让企业批判地继承了企业的历史,面向未来地构建企业优秀的文化,从而打造适合自身的优秀文化。

 

  三、长远与短期的关系。企业文化的重大意义在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从本质上而言,企业文化应当解决企业的长远问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无法正确回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企业文化能难成为一个企业广大员工认同与践行的核心价值。百年企业的关键就在于企业价值观的传承。而企业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回答“企业是什么”、“企业将是什么”、“企业应该是什么”等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企业长远的意义。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现实、短期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创建人员的注意,文化建设也容易把这关键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事实上,由于短期的问题解决更容易让员工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也就容易让员工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点放在短期的问题解决上。如果不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很容易导致文化建设的短视或者是提出的文化理念不切合实际。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等长远目标,而后,才是对企业短期问题的审视,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制度理念或行为规范理念,正确解决短期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两者之间的平衡。

 

  四、理念与制度、行为规范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刻意义在于提出适合企业实际的文化理念,而后通过制度的重建,将提炼的文化理念内植于企业制度于员工行为规范之中。从两者的特征上看,文化理念无疑具备更大的抽象性,也更不容易让员工理解与执行;制度与行为规范则更容易让员工感受与执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要确保文化理念成为制度重建的指导思想,这往往需要企业的经营者或是管理者在制定制度与行为规范时,对企业文化理念具备足够的了解与认识,不仅是对文化内涵的了解,也应严格界定文化理念的外延,在正确解读文化理念的基础上,重建制度与行为规范,确保文化理念的要求与制度、行为规范相吻合。

 

  五、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关系。从企业内部管理的层次上看,企业家作为企业决策者,居于企业管理的顶层,管理者则是企业的中层,负责推动企业决策思想的执行,员工则是企业决策思想的具体执行者。在文化理念的理解上,企业的管理者更容易理解企业家的思想,也负有更大的责任推动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制度与员工行为规范中的落实。作为员工日常履行岗位职责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也肩负着监督员工是否正确践行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应当身体力行践行文化理念,对员工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要在员工作出不符合企业文化理念要求的行为时,及时地予以纠正,确保文化理念在管理部门落地生根。

 

  六、“美丽”与“务实”的关系。文化具有激励、约束、导向、辐射等功能。其中,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往往要求提出的文化理念足够的“美丽”,能充分地振奋员工之心,鼓励员工更积极主动地认同与践行文化理念。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另一方面,要在文化理念的表达上,注重起到激励的作用,用“美丽”的表达方式,让文化足够的“美丽”。但同时,文化应当具备足够的实际意义,文化决不能也不应该是飘在空中的,而应当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让文化落地生根,就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足够的“务实”,要对现实具备足够的指导意义,能具体地引导广大员工如何去更好地践行企业文化理念。争取处理两者的关系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因仅仅关注文化理念的表达方式,也要关注员工对文化理念的理解方式,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处理好企业文化“美丽”与“务实”的关系。。

 

来源:互联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