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五年规划中,葫芦岛企业如何走出去是一个重要命题。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辽宁世星药化有限公司,依靠优质产品闯市场,近年来呈几何式跳跃发展,目前是我市规模最大的民营化工企业。其主导产品对氨基苯酚的年产量连续三年稳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每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旗舰。该企业2001年的销售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2010年竟高达7亿元,翻了22倍。预计2011年销售收入将增加20%以上。世星药化的发展轨迹,是葫芦岛近年来民营企业实现“核聚变”的一个缩影,而它的成功主要还在于开拓国际市场。其走出去的路径值得关注。
模式创新:“规模+品牌”输出
现代企业管理认为:市场份额是企业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从数量上看,企业产品规模决定市场份额。用规模占领市场,就成为世星药化发展的第一个目标。
辽宁世星药化有限公司前身为葫芦岛药物化工厂,始建于1992年,是从事医药、农药和染料中间体生产销售的集体企业。进入21世纪后药物化工厂濒临倒闭。
2001年,在商海中闯荡多年的董广林毅然斥资买下了葫芦岛药物化工厂,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建成立辽宁世星药化有限公司。经过企业整顿和改造,2004年,世星药化开始向对氨基苯酚的上游产品发展,相继建设投产7万吨/年硝基氯苯生产装置。2006年7月,又改扩建成8万吨/年。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该公司占地21万平方米、拥有员工1000人,以“世星牌”对氨基苯酚、对硝基苯酚和香兰素为主、10多种规格系列产品为辅,并在技术装备、产品结构、质量控制和应用开发等诸方面确立了行业领先的综合优势,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及橡胶等领域。公司因此被指定起草对氨基苯酚的国家生产标准。
几年来,该公司迅速以惊人的速度裂变升级,生产规模发展呈现井喷之势,年增长率高达35%,焕发出从未有过的活力,其实力也迅速膨胀,主导产品对氨基苯酚年产量已达25000吨,稳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随着扩产计划的进一步落实,2007年产量达世界首位,其产品远销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欧洲、非洲、东南亚、日本和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已居世界首位。
时机选择:转型升级是前提
进入21世纪后的头几年,我国化工行业迎来了对氨基酚(PAP)产量高速增长期。2003年,世星药化公司把握了世界市场需求,加大投资力度,及时扩大规模,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航母级”产量的PAP生产商。
2008年,为了做大做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世星药化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把推动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乙醛酸法新工艺,利用锦化排空的氯气向邻硝基氯苯的下游产品发展,开工建设高附加值的香兰素生产装置。大胆采用EMO复合菌微生物治污新技术,既解决了国内困扰香兰素生产多年的污水处理难题,又促进了企业的产品升级,香兰素产品含醛量达到99.96%。
如今香兰素年产量已达3000吨,居世界第二。今年,他们还将加大香兰素的生产经营力度,扩大产量销售收入8个亿,将实现利税5000万元。毫无疑问,这是世星药化发展历程中一个浓墨重彩的大手笔。
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世星药化也不是全然无恙。由于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仅2008年9月份,公司经济损失就达6000多万元。提起这段经历,董广林感慨万端,“当年我对于经济形势做了错误的判断,当别的企业停产时,我还在高价购进原材料,到8月份,形势急转直下,我们也被迫停产,损失惨重。”经历过挫折的董广林在经营中更加谨慎,面对今年的国际形势,他密切关注形势发展,相应做出了对策。
后续发展:有决心争取上市
企业“走出去”不仅是如何“走出去”,还包括如何“走进去”,如何健康地“走下去”。对于一个市场,一定要认识、熟悉、了解它,要让这个市场和社会接受你。很多企业一般比较短视,觉得“走出去”就万事大吉,实际上,真正走入人家市场和社会有很多事情要做。
对于“走出去”和“走进去”,世星药化有一个本土化战略,包括三层含义。首先,需要利用当地资源。其次,承担当地的社会责任。最后,培养当地市场的认知度,要把自己的品牌培育成当地的名牌。这是世星药化“走出去”多年来在本土化方面所做的工作,收效比较明显,在当地都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这几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把世星药化打造成化工巨舰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在产品做大做强的同时,抓住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有利机遇,争取上市,多种经营,一定会迎来一片属于世星药化自己的广阔天地。”董广林说。